活着读后感1000字

  • 活着读后感1000字(通用8篇)

篇一:活着读后感1000字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嫖娼,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

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篇二:活着读后感1000字

是在那个难眠的夜晚里,我思绪漂浮,数次辗转反侧。最终还是打开了房间的灯,站在书架面前想翻阅翻阅别人的人生,来度过这睡不着的长夜。起初我是没想把这本书从书架上拿下来的,但我的眼光数次从“活着”二字扫过,余光中总想看向它。终于我的指尖还是停留在了这本黑色封面的书上,抽出来,放进了怀里。

在这个充斥着知了和阳光的农村,人们在这本叫《活着》的书里一一死去,而福贵拥有了“活着”,却恍若失去了一切。我早就知晓这本书最后的结局,但无论翻到哪一页,我都抱着些许的希望,希望下一页,书中人物的生活都能有新的起色,希望人们都能好好活着……

我看着福贵父亲颤颤巍巍走向村口的茅屋,他神色中无奈与失望交杂,额头上冒出了好几滴汗珠,他都无暇顾及。我听见福贵母亲在秋风萧瑟时喃喃盼儿归,“我都要走了,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见我一面”。我走在有庆赤脚跑的小道,那晚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好想给这个半大的孩子穿上他的新鞋子啊,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跑的更快一点了。我亦坐在家珍的床沿为她擦拭眼角的泪水,我好想和她说,“振作一下好不好,我们不哭了”。我坐在凤霞和二喜的新房里,看见那灿灿的阳光洒在院子里,张扬的,像是蒸蒸的新的希望,我好想告诉他们,“你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能不能不要走”。我牵着苦根在田野里走,他跺起步来一跳一跳的好快呀,我追不上他。他转身跳起来挥了挥手,“福贵!”,我看见福贵笑意盈盈,张开了双手想给他一个怀抱,可眨眼作文人网Www.ZuoWenren.coM间,苦根不见了,只剩下老牛不息的“哞哞”叫唤声,和风中福贵孤单的影子。贱贫奔走食与衣,百日奔走一日归,何时才能再相见,才能再遇你的音容相貌。我看见,看见田野上,一个老人一只老牛,慢慢地走向有光的地方,他们会好好的活着,他们就是对方的全部了。

有言活着的意义在于活着本身。对于福贵来说,活着像是夕阳,虽说不是无限好,可黄昏又何妨。每翻一页,有寥寥几许文字就描述完一个人的一生,心底涟漪阵阵,只觉悲从中来,再摸摸眼角,已是湿润。福贵的眼角肯定也湿润了,但他依然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赋予活着的意义。

我们都无法决定明天与意外的到来,我们也都每天重复着同一件事,就是活着。只要活着,就一定有阳光,有希望。就像福贵,他也有在笑着。我很庆幸我们的时代是富强民主的,很庆幸生在温暖幸福的家庭,很庆幸日子是那么的灿烂,那么的充满希望与朝气,乘风好去,长空万里。我们拥有无数好风景,可赶功名与云月,有两相和的湖光秋月,道与人生好时节。

那个时代,没有一瓢酒慰风尘,没有闲看暮色以思君,只余一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我一页一页,一篇一篇,一日一年……一不小心,竟过完了一生。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正是凌晨,是黑夜最黑的时刻。但我知道,不久之后大地将迎来光芒,光芒透着生生的活着的希望,人生值得。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

请我们,让活着更有意义。祝我们都能多喜乐,长安宁。

篇三:活着读后感1000字

所谓活着

当代作家余华的作品《活着》演绎的对活着的理解,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时,似乎还能感觉到夹杂在书页里那沧桑和悲哀的味道。

多年后,那个坐在田埂上的老人,发梢似乎都带上了一丝苍凉。阳光映在他已经发白的头发上,发出耀眼的光泽。夕阳下他苍老落寞的背影,已经丝毫找不出当年春风得意的影子。这样一个恬淡温和的老人,谁又能想到他的曾经?

曾经的他——徐福贵,是徐家的阔少爷,在同村人的眼中,可谓是上帝的宠儿,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享受着荣华富贵所带来的快意。但是金钱与物质的熏陶,往往会让人恃宠而骄,迷失自我。福贵沉醉于充斥着铜臭味的赌场,沉溺在杂乱不堪的生活中。嗜赌成性的福贵最终输光了家产,不得不过上普通人平凡而又艰难的生活。福贵的妻子是一个勤劳又朴实的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她都没有离开福贵,可是福贵却在母亲病重时,因为抓壮丁被迫离开了家,过上了颠沛流离,惶惑不安的生活。枪林弹雨,食不果腹,一层一层的绝望和恐惧使得福贵非常想家。

曾经,战场上,作为征用民工的他,被子弹在身后穿梭不止,但又奇迹般地地活了下来。当他历尽艰辛再次站在自家媳妇家珍的面前时,家珍已经老了许多,她眼角溢出的泪水让人心酸。

对福贵的人生打击,正如秋雨一般,接二连三,无休无止,使福贵几乎痛不欲生。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的死,再加上一直对福贵不离不弃的家珍的离开。最终,她的女婿,孙子也相继死去。福贵亲眼见证那么多亲人在他身边死去,而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这是什么样的生活遭遇?

我似乎还能听到风中飘荡着福贵对老牛的轻声细语。结局悲欢离合散尽,时间细数了他鬓角的白发,磨平了他曾尖锐的棱角,福贵曲折坎坷的一生使人心酸。他的经历发生在中国大转折大变化的时期,那时,人们把幸福看得如此简单,吃饱穿暖被人们视为一件最幸福的事。可这样的幸福却显得极其难得,家珍因为一小把米要心疼好一阵子,当时真的很穷苦!

谁不曾活着呢?可是谁又能真正了解活着的意义?了解人生的意义?我们都不曾对活着有深刻的理解,而福贵一步步的蜕变,他一次次痛苦的经历,带给他的,是对“活着”最尽然最透彻的感受。可能极少有人再可以像福贵一样活着了罢,也可能极少有人能比福贵更有资格谈活着的真谛了吧?

书中流淌在文字中的纯粹与书中刻画的最鲜活的灵魂,代表的都是不可撼动的追求。活着,是可贵的,是幸福的,也是不易的。有人说,《活着》,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我信之,且我还要说:《活着》是一部用深刻而强大的内心绘出来的作品,它对“活着”进行了最透彻的诠释。

篇四:活着读后感1000字

阅读《活着》后,我感到的是内心低沉的怒吼与无声的震撼。

读这本书之前,我浏览过作者余华笔下的一段文章,朴实沉稳的语言,细致挠心的描写,让人感到密不透气,整个人都仿佛被严实地囚在眼前这密闭狭小的空间,《活着》也是这样一部词句中弥漫着蛮荒、苦涩、与土腥味儿的作品。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稻田里,老人富贵对身旁老牛吆喝。富贵向四处寻找故事的我讲述了他的一生。

富贵原是一名富家少爷,因自己的放荡败光了家财,父亲因此去世,一家人的幸福就此而亡失,憨厚的佣人长根无处可归,他终在自己悲惨的现状中找到了自己,正怀孕的妻子家珍被硬拉回了娘家,滞留下女儿凤霞。妻子回来时带回了儿子有庆,原以为一家人可开始过过安静的小日子。富贵的母亲却落上病,富贵寻找郎中,路途中被拉做了俘虏,捡回一条命归家,却母逝女哑。文革时,日子似乎有了点起色,儿子有庆抽血过多死亡,家珍又得了软骨病,好不容易为哑女凤霞讨来好亲事,凤霞却死于产后大出血,妻子也去了。富贵和女婿二喜一起照顾孙儿苦根,三人没有了负担,平安而又平静。不久,二喜工作时被水泥板压死。只剩下富贵和孙子俩人,富贵把孙子当做生的最后希望,两人忘却痛苦轻松地活着。可最终,苦根吃豆子撑死了。只剩富贵一人,他买回一头牛,取名富贵,于是,这个世界上便有了两个老不死的富贵……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是啊,他再也看不见儿子有庆了,多好的娃子,就没了。曾经那个懂事的有庆如今顶着瘦骨嶙峋发青的面,毫无预兆地离开,又毫无生机地回来。县长妻子大出血急需用血,活生生地抽干了有庆的血。黑暗的社会,在冷血的人的眼里,有庆的命一文不值,县长妻子的命大于天。

生命其实如此荒唐。抽血、吃豆子……仿佛一阵风都可立马结束掉一场完好的生命。有人认为,《活着》是刻意堆砌的悲剧,它只是道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活着。

人死像熟透的梨,离树而落,梨者,离也。余华说过,人类是无法接受太多现实的。善良会受到保佑?不,不是的。这部作品恰恰打破了这种观念。正因为打破陈旧古老的定论,万物才显现出本真的模样。

全文看起来的冷静,其实反衬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富贵的经历使人麻木,人不能改变社会,要么等社会冰冷地改变自己,要么自己接纳社会,从容面对。有人说过:最美好的状态就是看过了世界的黑暗与痛苦,依旧勇敢面对。

我也认为富贵悲惨,上苍不公,也许,是我们自己忘记了上苍无公无德,会德的只有人。到最后,富贵或许分不清苦甘,可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从而珍惜当下。因此,他最终和老牛过成了最纯最真的模样。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文章的结尾,我似乎明白了小说题目的深刻含义。

篇五:活着读后感1000字

在生活中,最不可逃避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幸福了。

一天,突然有个人问道:“幸福是什么?”有人会说,在父母的疼爱呵护下长大才是幸福,而另外一个人却说,家财万贯才是真的幸福。

可是,有钱真的很幸福吗?著名作家余华作品中《活着》主人公福贵从小不好好读书,长大后,仗着祖上留下了钱,经常在外吃喝玩乐嫖赌。其次,他的父亲也多次劝过他,而福贵却不以为然,反而还说父亲年轻时不也曾赌过吗?

后来,在赌博的过程中,被龙二等人使了手脚,当福贵看到,瞬间傻了眼。回到家里,福贵向母亲和妻子坦白,把家产输光了。而有气的父亲也无可奈何,只好把全部家产都抵押了出去,还了债务。

没过几天后,父亲便去世了。

接着,妻子也被丈人接回了家。

为了生活,福贵向龙二租了地,和母亲一起下地干活。每天,累得福贵常常起不来。

福贵的妻子家珍生下儿子后,又重新回到他身边。幸福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母亲却生了重病,需要去城里请郎中。不料,在半路上,福贵被国民党抓走。

当大难不死的福贵回到家后,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却因为一场高烧而变傻,儿子有庆却不认识他。

多年后,凤霞和有庆都长大成人。

生活因为贫苦,福贵想把凤霞送人好供有庆读书,凤霞走了,而有庆得知真相后,反而不想去上学。

几个月后,凤霞回来了,一家人终于又团聚在一起。

家珍病了,而有庆因为不好好读书,被福贵发现,训斥一顿。为了哄儿子高兴,在城里买了一只羊。羊在有庆精心照料下,渐渐长大,直到有一天,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把它卖掉了。

后来,县长的夫人生孩子因为大出血,需要献血,恰巧,有庆血型般配。不料,因为医生抽血过多,而去世。

福贵伤心不已,当看到县长后,是春生。虽然,福贵隐瞒了有庆去世,但还是被家珍看了出来。

凤霞嫁给城里的万二喜,不久,凤霞怀孕。身为父母的福贵和家珍看到女儿生活如此幸福,深感欣慰。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凤霞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去世。

福贵为外孙起名:苦根。

三个月后,家珍去世。

二喜和苦根在城里继续生活着,有时候,福贵总会去探望。

苦根四岁,二喜被两排泥板夹死。

第二天夜晚,因为苦根要想回家,福贵忍痛告诉了他事实。苦根也渐渐接受了,在福贵怀抱里入睡。

苦根七岁了,已经是福贵得力助手。苦根病了,福贵熬了一碗姜汤,又煮了半锅豆子。之后,又下地干活了,回来后,苦根走了。

而陪伴福贵的是一头老牛。

福贵虽然没有富裕的生活,但是在他的眼里,一家人在一起,可能是幸福吧。

每个人眼里的幸福各有不同,只要有家人的陪伴,朋友的帮助等等,那便是最大的幸福。

篇六:活着读后感1000字

匹夫不可夺生之意志也

我沉浸于一个奇妙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我紧紧的跟着一名男子,看着他放纵无赖,败光家产;看着他遭受苦难,浪子回头;看着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最后又看着他与一头老牛一起在生命暮年中相伴而活……

这个男子,名为福贵。

从书本世界中醒来,才发现自己的眼泪早已落至页面,浸湿了纸张。我的心软的一塌糊涂,可背后却又不经发冷。坐着的平等描写实在太过真实,而我也经不住内心的蠢动,在恐惧和好奇中,探寻着书中故事。

我认为富贵生活的很累,他输光家产后父死,妻离。终是开始下田去干农活——不然他活不下去了。一人种五亩田,想想都辛苦,何况这人先前还是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我本以为他是坚持不了的,可他的心却又踏实了下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正如他娘说的,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人就是这种情绪化的动物,活得高兴了,再累又有什么?

福贵的人生是苦是惨,可里面也有着无数细小的温情存在,正是因为这些温暖,才让他眷恋这个世界,不想放弃活着的希望。他之前活着,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之后活着,是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拥有足够的时间回忆往事,那些辛苦的和快乐的事。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呢?为了学习,为了陪伴对自己重要的人,为了享受这世间的美好,还是为了承担自己身上的责任,为了报效给我们提供保护的祖国?我心中的答案还有些模糊。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相信,我总有一天会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

福贵活了很久了,他醒悟后一直挣扎着活着。战争,改革,饥荒他都经历过了,他把他的亲人,所有的亲人都亲手埋在了地下,可是他还是没有死。其实人一死很容易,可不死也是容易的。福贵说过,一个人命在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我认为,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可以的。一个人要是真正的不想死,那就怎么也死不了。

人求生的意志是强大的,有人说,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这看似平常的东西,却少有人真正拥有。

举个例子吧。身患绝症的病人有两种,一种是积极向上,配合治疗的。这种人对人世还有眷恋和希望,往往会得到好的治疗结果。另一种人怨天忧人,自怨自哀,最后竟郁郁而终,而并非因病死亡。难道说这种人就没有求生的意志吗?难道他就不想活吗?不!不是这样的。我觉得想活并不等于拥有求生的意志,拥有求生的意志,你就可以抵制身心上的痛苦折磨,而如果只是想活着却不能忍受苦难,也终将死去。书中的春生就是这样,他答应了福贵要活着,可却忍受不了严刑吊打之苦,最终上吊而死。

纵然人生不可避免苦难,但生命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我们不应该被挫折战胜,所该做的,应是好好呵护生命中的美好,活在当下,努力去活。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吾曰:“匹夫不可夺生之意志也。”

篇七:活着读后感1000字

很久就仰慕阎真的《活着之上》,上次去附中在书店又看到了它,作者阎真是湖南人,北大毕业,这就更加勾起了我读这本书的欲望,于是我在百度阅读中买来,不歇气地读完了它。

聂致远和蒙天书他们两是同学,聂致远在大学时孜孜以求,老老实实做学问,而蒙天书却在大学期间靠着同学聂致远的“把试卷偏一点点”才能混到毕业,然后靠耍小聪明在聂致远的面前软磨硬泡要求换研究生导师,聂致远就此善良了一回,因此纠结痛苦的人生开了头,而蒙天书呢,却靠着他天生的情商一路青云直上。每当聂致远遭遇生活的磨难时就拷问自己,拷问良心,拷问圣人,拷问社会,他做有良心的坚守是否值得?

本书为聂致远同时也是为读者树立了一个道德的楷模即曹雪芹先生,他不仅淡泊富贵,更淡泊名利。也正是有这样的道德楷模指引着聂致远在这个人情社会、官本位社会、金钱社会中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最终恪守了做一个好人的底线。作者在本文中很细致地也许很有切身之痛地描摹了一些没有任何背景的小老百姓在强大的丛林社会中的生存之艰难,当我看到那些小人物为了一生中的一个极渺小的梦想走投无路痛哭流涕时,于我心有戚戚焉,因为我和聂致远一样,生长在农村,身处社会最底层,且还没有他的显赫的博士文凭,因此对文中所写的以权谋私恃强凌弱深有同感。

我的青春时代就这样在权势中被碾压了,人到中年也被磨平了,如今我的孩子也已长大成人,本科已经毕业,我在想一年以后等她硕士毕业,当她去找工作时,她用什么去冲破中国的铜墙铁壁的人情网呢?她是不是也会像书中描写的那些弱势群体一样被碰得头破血流呢?对此我忧心忡忡,女儿无爹可拼,无钱权可依,未来的路得靠她自己去打拼,这将是何等的艰难啊!虽然书中有一教授说了一句很励志的话,只要你比别人优秀一大截,就不怕不公平,话是这么说,可那一大截也要有人看得到啊,就正如聂致远一样,他也优秀,可也有被踩踏的时候啊,作者也正是按照这个标准最终让主人公凭着自己的优秀站到了他人生的目标上,这是让读者在繁杂的社会中看到曙光,感到欣慰。

我认为《活着之上》不是一部小说,而就是对现实社会的描摹和对活在这个社会的人生的感想,书中就是告诉我们曹雪芹先生这类人是用来仰慕的,而不是用来模仿的,你如果想在现实生活中去模仿这样清高的圣人,我们终将走入生活的死胡同。活着的意义就是在于活着。作者高度评价了曹先生,高度赞扬了屈原,他们这些先贤,是我们生活在这芜杂社会中感到屈辱时的一剂精神的疗药,暂时医治现实之痛。

篇八:活着读后感1000字

十几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初次读《活着》的感受:让人震撼,久久不能平复,看完之后大脑一片空白,各种情绪夹杂在一起,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

《活着》一书是从徐家的败落写起的。“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鸡也没了。”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发家史和败家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了福贵贫困生活和“活着”意义的源头。

福贵为生病的娘到城里请大夫的路上,被硬生生地拉去当壮丁拉大炮,结识当了六年兵的老全和十六七样子的娃娃兵春生,并与他们在战场上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一起抬大米、抢大饼。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士兵死伤无数。福贵和春生幸运地拣回一条性命,老全却永远离他们远去。带着对妻儿的牵挂,福贵回到了家。

土地改革惩罚地主,龙二作了福贵的替死鬼,福贵又悻悻地逃过一劫。福贵的儿子有庆为救生孩子大出血的校长——刘县长春生的女人,被荒唐的医生抽干了血,死了,死在医院一间砖砌的小屋里。女儿凤霞自己生孩子时大出血,没有保住性命,也死在那间房里。偏头女婿二喜在工地上被两块水泥板夹死,又死在医院的同一间房里。成了孤家寡人,这是何等的凄凉。福贵的女人家珍,这是一个坚强贤惠的女人,软骨病并没有停止她辛勤劳作的步伐,直到双脚不能站立。她为福贵活着,为凤霞活着。待有庆、凤霞相继离开后,她也毫无牵挂的走了,走的那样安详,那样坦然。

连续几个灾难砸在福贵的头上时,我老在期待后面应该会有反转吧,然而并没有。苦尽会甘来,不过是我们对生命、对世界的美好期待罢了,现实通常是以丛林法则呈现的啊。

后来,能说会道的外孙——唯一为福贵的生活增添色彩的苦根也被豆子噎死了。这徐家的人就真没一个命好的。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都是经福贵的手埋的,所有生命中的美好都永远也不属于他,“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直到故事结尾,老人凄凉地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想,这不正是福贵的人生写照吗?孤孤单单一个人和弃世的和尚有什麽分别?反正都是经历世事沧桑后,万事皆成空的人了。

读完之后,我很痛苦,对小说中的人物的遭遇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就如居于岸上的鱼,明明张大着嘴呼吸,却只是徒劳罢了。

当年的我曾反复的读,习惯性的问,余华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心里似乎有模模糊糊的亮光,但是又似乎什么也没有。

年纪渐长,我终于有些明白了:“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想起余华自己说的一句话:

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活着必须认真,但无须沉重。

前几天翻看了葛优演的《活着》,在福贵的无边的痛苦与悲惨中,我竟咂摸出一丝命中注定的因果存在。如本文开头所说,福贵生在富贵之家,从小娇生惯养,长大吃喝嫖赌,就差无恶不作了。也许福贵年轻时赌博、泡妓院、气丈人,福贵这么混蛋的生活就已经种下了深深的恶因,从他败家又被抓壮丁开始,他种的恶因已经发芽成长了,他的后半生一直活在恶果里。或许用因果有些玄而又玄,换种说法或更能让人接受:人在做,天在看。

这是我读《活着》的一点感触,只是这两种感受有些相左,却又不吐不快,于是只用“无题”作题,见笑于大方之家。

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话来做个结尾: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本文链接:https://www.jianhua.org/xiaoxuezuowen/17717.html

《活着读后感1000字(通用8篇).doc》
《活着读后感1000字(通用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推荐评星1星 推荐评星2星 推荐评星3星 推荐评星4星 推荐评星5星
下载文档《活着读后感1000字(通用8篇).doc》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