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600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这便是我家乡的风俗。
篇二: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在宁夏青铜峡,大家可能会以为我是回族,但我不是,我老家在那里,但我们家不是回族。
那里的大山风景如画,我家就住在大山的对面。以前家门前只有一条不宽不窄刚走过一辆车的大路,好几年没有回家了。今年一回家,哇!家乡彻彻底底的变化了,以前的“羊肠小道”已经变成了宽大的柏油马路了。
以前听奶奶说:“这里曾经打过仗”,怪不得我家对面的大山上有几处像堡垒似的“怪物”呢,原来这是打仗留下的。
我知道很多回族的风俗比如:戴着白帽子,还要闭斋什么的,妇女们还在头上戴纱巾。
这些风俗也是很特别的,男人或男孩都要戴白帽子,而妇女们是必须戴纱巾的,妇女们不能光着头露着身体的胳膊和腿,而男的就很例外,他们可以戴帽子也可以不带戴。
先说说我们的饮食习惯,比如盖碗茶,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作文人网Www.ZuoWenren.coM才会把这些盖碗的茶端出来,让客人品尝,还会做些馍馍来招待客人,馍馍的花样很多,比如:油香、麻花、锞锞、馓子、酥馓……,它们各个有特色,不过制作它们就难了,比如锞锞,把面和好,还要发面什么的,锞锞里面的图形有很多,比如:龙、青蛙、小鸟……它们既好看又好吃,是回民招待客人的最拿手的事了,用一张大的桌子,放在炕上,上面摆上各种好吃的东西,还要倒上盖碗茶,这些好吃的招待客人缺一不可呀!
还有闭斋习俗,斋要闭一个月,早晨的时候必须在六点以前吃过,到了白天就不能吃了,到了傍晚的八点左右就可以吃,如果你一天不闭斋,那么就得补61天的斋了,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就有这样的习俗啊!
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习俗,想要了解的话可以去查查资料,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亲自感受一下,保证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篇三: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600字
过年时,我们的家乡南通,有吃年糕的习俗,因为预示着“步步高(糕)”。这两年因为疫情,不能回老家过年了,不由得想起前年,我和外公一起做年糕的情景。
过年前,外公挑个天气好的日子,拿出秋季收好的谷子,开始选米。我趴在桌上看着,只见那些米粒个个饱满,晶莹剔透。外公吩咐我去盛一点水,然后把米放进水里浸泡。
米粒需要浸泡一夜后,就可以打粉了。我们来到打粉房,外公把那些米倒进打粉机里,打粉机开始启动,声音震耳欲聋,“轰隆隆”地叫着,我赶忙捂住耳朵,跑到远处。打完粉后我跑过去看,发现打出来的粉非常细,握在手里像细沙一样从手指缝流泻下来。我很好奇,对外公说:“为什么要把粉打得那么细?”外公解释道:“粉打细了,做的年糕口感才更糯。这样的流沙粗细是正好的。”哦,原来如此。
外公开始准备食材,我也跟着一起忙活:白糖、红糖、打碎的赤豆、红枣、蜜饯、瓜子……外公又把打好的粉和准备好的食材,混合起来放在蒸笼里,一层又一层,直至铺满整个蒸笼。忙完这些之后,外公开始烧火蒸糕。
我趁外公不注意时,偷偷用水和着米粉团做了一只小兔子。“你在干嘛?”外公突如其来的一句问话把我吓了一跳,我小心翼翼地拿出“兔子”,调皮地笑了笑。外公也笑了,把那“兔子”放进去一起蒸。
热气腾腾中,蒸糕蒸好了,我急忙拿出筷子,夹起那个小兔子就放进嘴里。“啊,好烫!”我连忙吐出年糕,不好意思地看看外公,外公哈哈大笑。
那一年厨房里因为有了年糕,充满了欢声笑语,年味也变得更足了。
好怀念蒸年糕的过年啊。
篇四: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600字
伴着浓浓喜庆味,甜甜的味道弥漫在幸福的大道上——春节到了。
在我的家乡里,春节的风俗是比较重要的,我们的老祖宗可坚持了几千年的历史,存在的礼节也很多,甚至有趣,让人意想不到。
拜年的那些时候,我们家好像总是第一个出来,满大街上就我一个瘦小的身影来回乱窜,这里冒出一头,那里伸出一腿,兴奋地让全村也不时得热闹起来,在要糖时就会不停地叫喊着:“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嘴里的一些祝福话一个个都往外争先恐后地吐露出来,就生怕漏掉了自己。在以后那双有力的腿跑着跑着走着走着就有气无力了,就只能一个个一步步跟在大人的屁股后边追。走不动啦,就一会儿要背,一会儿要抱的。当时的我还小,总觉得是万圣节,只不过不恐怖而已。
汤圆再这个时候是最美味的佳肴,每一年我们都是拜完年再回家吃汤元的,据说这可以把福气带回家带回自己的肚子里,年年有余啊!
最好的是中午,虽然吃饭前总是要磕头跪拜,但这总能使我想起那时爱笑笨拙的我在拜佛时,因为调皮。有了一个突发奇想。故意把铁盆往头上碰。结果把头上碰出了一个又青又紫的包,疼了一晚上都没睡着,我也记得那也是最难过的一年了,自从我以后再也不敢这样了。
可新年的压轴戏还是礼物。期待中总是要惊喜,新的一年里礼物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收到的礼物就是我一直想要的许多糖。甜甜的味道里总是有幸福的味道。酸甜苦辣都是糖的味道。
在这个春天与冬天的间隙里总有春节的美好,因为风俗因为家乡的风俗才让这个春节是最美好,最圆满,最幸福的。这是我家乡的风俗,为清淡的生活增添了很多快乐。
篇五: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600字
新年到,迎春欢,一年之间最快乐、最热闹的时间莫过于过年那几天。大年三十的早上,公鸡还没打鸣时,就已经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叫醒了,路上的行人渐渐多起来,车水马龙。
这几天家里也忙了起来,从早晨忙到晚上,买菜、做饭,家里的菜板一直“哒哒哒”的响个不停,菜刀一直也没闲着,忙碌了这么久,谁还不是为了今天晚上的团圆饭呢?
按照家乡的老习惯,年夜饭必须有饺子,因为这饺子像元宝,寓意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有福气,而且饺子里必须放一枚1元硬币,饺子里放硬币是来自于农耕文明时,劳动者对新的一年财富美好的祈愿。包饺子之前必须先洗干净硬币,而且只准放一枚。一年里只有这天才能吃到这么独一无二的饺子,如果谁吃到了,那真是莫大的荣幸!
“喂喂喂,快来帮帮忙”就这样,我被叫进了厨房帮忙了,起初我是表示拒绝的,但是一进厨房,我就被一种饭菜的香味给迷住了,拒绝的心思瞬间就没有了,但我的任务只有洗硬币,实在忍不住想在厨房多待一会儿,哪怕只有1秒钟,我进进出出厨房,只为多闻一闻饭菜的香味。我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吃饭,但妈妈好像没听见一样。我看着钟表,一刻钟…十五分钟…半小时……终于开饭了,我冲上桌子,猜想着哪个是包硬币的饺子。“这个?不是,这个?还不是…”吃了多少个饺子早已经不记得了,筷子一放,我提前退出“战场”,结果包硬币的饺子被一旁的妈妈吃到了,也对,谁让她忙活了半天啊。我已经撑得站不起来了,就这样,看着春晚,伴着烟花,桌上的大人在谈笑,窗外的烟花在喧闹……我睡了。
或许,陪伴才是春节最该拥有的气氛吧。
篇六: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600字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非常热闹,每家都会准备好几个灯谜。
我问爷爷元宵节的由来。爷爷告诉我: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在人间迷路了,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被天帝知道后,他非常生气,说要放火烧了人间,但他女儿知道后,不忍人间消失,便告诉村民们这个消息,村民们中有一位聪明的老头想到了办法: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这三天挂上红灯,打起鞭炮,让天帝认为人间已经被烧没了。今后每年这样,慢慢的就有了这个风俗
后来慢慢的有了许多的活动。我最喜欢的就是猜灯谜。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去猜灯谜。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各样的灯,有形状像兔子的、猫的、狗的,非常生动有趣;有形状像苹果的、草莓的、香蕉的,让人看见忍不住想咬一口;只还有一个是光头强,让人看见总会想起动画片《熊出没》。
我走到光头强面前,读起迷语:“假如有一辆车,里面有三个人,有小红、小明、小刚,所以车是谁的”?大家被吸引过来,开始讨论起来。我心想,怎么知道是谁的车,小红的?小明的?还是小刚?重新读了一下题目,恍然大悟。告诉了大家是假如的。
猜谜语还可以促进孩子智力的提高。灯谜的谜面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趣味性,而且描述的多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当孩子听到谜面的时候,头脑中就会出现平时观察所得到的有关事物的形象,还要经过分析与比较才能作出判断,说出谜底。这个过程,会很有效地提升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将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转化能力以及逻辑分析推理能力。我觉得元宵节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节日。
篇七: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600字
家乡的春节
在每年间,都会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那便是春节。通常春节都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和第二年的第一天在除夕这一天。人们都会穿起新衣。在外地打工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返回家来,一起过春节。如果你走到街上去,便会闻到各种酒肉的香味,那是因为在这一天,家家赶做年菜,已背晚上的团圆饭。
到了晚上以后,家家户户都会高高挂起红红的灯笼。饭后,人们都会准时的坐在沙发前准备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要是在以前的这个时候,大人和小孩应该早就带上烟花和鞭炮,跑到外面开始放烟花爆竹了。特别是和我一样的男孩子们,肯定高兴得不得了。记得在以前可以放烟花的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拿着鞭炮吓唬另外几个女生。一直玩到12点的时候才肯回家去。但在现在的小孩子们只能坐在家里乖乖的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新年的正月初一。但初一与除夕的光景完全不同,除夕人们都十分快乐,街上十分热闹;而初一,所有的店铺都关紧了门,全城都在休息。到了中午的时候,男人们就都会去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而女人们则会在家中接待客人。在街上,小贩们都会在一些庙外摆摊,买各种食品和玩具。但我家在这一天里很少去逛庙会。这天是我的生日,所以家中的客人特别多——有的是来拜年的,有的则是来给我过生日的。哦,对了在这一天里,小孩子们必须给爷爷奶奶和其他长辈们拜年,长辈必须要给每人一个红包,而且红包内最少也要有100元。这就是所谓的压岁钱。可是我的压岁钱每年都会被妈妈收走。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令你喜爱的风俗节日呢?
篇八: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下册作文600字
米花香
月明星稀的夏夜,遥望深邃的夜空,轻罗小扇扑流萤,卧看牵牛织女星。我的思绪飞回到了童年,闭上眼睛,便有炒米花的香气浮来,那花生,那米花,那升腾的热气,是我怎么也忘不掉的童年。
农历七月初七,是神话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在这一天,我们莆仙大地的人们都炒米花。我在乡下的老家长大,每至七夕,奶奶总会炒一大盆米花。虽然叫炒米花,却要先炒花生,花生都是奶奶自己种的。个大,味香浓。奶奶说,炒米花中加她的花生,牛郎织女在天上都闻的到。到了炒米花时。我和几个兄弟姐妹会围在锅和奶奶身边。大叫,乱叫:“加糖,多加,再加……”
莆仙人用炒米花祭神、祭祖。这祭神,就和其他地区祭灶神差不多。有些人家做的米花,要比糖果还甜上不少。
太阳的最后一线光辉在地平线那边完全消失了,满天红霞化作沉沉暮云如同火焰熄灭后剩下的一堆灰烬。这时,寻常百姓家就热闹了,我帮奶奶将桌椅移至院内,我们一家人聚于院内,小孩吃米花打闹,大人静坐,奶奶指着米花说:“炒米花可是我们莆仙人留下的老习俗,咱们有句本地话‘吃炒豆,活久久’在七夕,这天又寓意感情久长,朝朝暮暮,米花用慢火热一下,这时口感最佳,几丝轻风吹拂着炒米花,那袅袅上升的热气中,似有流光溢彩,于平凡中,缠绵着整个世界的美好,等到俄倾风定,舌尖上还萦绕着家乡的温暖和爱意,久久不散。
只有炒过的花生会迸发出浓香,只有炒过的米花会入口即化,炒米花,我童年的味道,记忆中无法消失的梦……
本文链接:https://www.jianhua.org/xiaoxuezuowen/17966.html
		文档为doc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