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盼望着,盼望着,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到了。在我的家乡,元宵向来是热闹的。每逢元宵便会有一项特定的活动——逛灯会。
白天逛灯会的人通常很稀少,那是因为白天花灯的美并不能完全展示出来,所以人们大多都会选择晚上去逛灯会。
天一黑,我便缠着妈妈带我去逛灯会。刚出门,我便感受到了灯会的热情。灯会上到处悬灯结彩,挂满了漂亮的灯笼。有的全是玻璃的,五彩的玻璃折射出不同的光芒;有的一律是兔子的,白褶的头上竖起两只耳朵,红色的眼睛像两颗红宝石;有的清一色是桃子的,粉嫩的桃肉上有一处红,底下托着两片绿叶,叫人看了就想咬一口。有的通通是纱灯,纱布映出模糊的光。各式各样的花灯令我目不暇接。
宽阔的大街上挤满了人,许多小朋友叽叽喳喳的雀跃着,他们被自己的父母紧紧的牵着手,父母们还时不时的回头看上两眼自己的孩子,生怕他们走丢了。人们有的走的快些,有的走的慢些,有的干脆直接停驻。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目光都紧紧的被花灯所吸引着。他们的神色有的陶醉,有的惊奇,有的忍不住的连连点头称赞。
我一边牵着妈妈的手,一边在人群中穿梭。突然我的目光定格在了一个铺子上,那个铺子旁聚集着大量的人群,我好奇极了,便带妈妈去了那边。铺子前人山人海,我就算跳起来也看不到里面在干什么,我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挤进了前排。哦,原来在猜灯谜呀。铺主问道:”青一块,紫一块,打一个字。如果谁能答出来,我就送他一个灯笼。”铺主手里举着的正是我刚才看到的桃子灯笼,众人议论纷纷,都没有得出答案。我绞尽脑汁的思考着,突然灵光一闪:”是素!”铺主听到了我的答案,点点头:”小朋友,你说的对,那这个花灯就给你了。”我接过花灯说:”谢谢,祝您生意兴隆。”惹得店主哈哈大笑。
回到家后我问妈妈:”逛灯会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妈妈回道:”逛灯会起源自西汉,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在皇宫设坛祭祀,由于是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因此这一天便成为了元宵节点灯的开端,之后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这就是逛灯会的由来。”我点点头:”哦,原来是这样啊!真有意思!”
今年的元宵节真的是太开心了!今年的元宵节是视觉的盛宴,更得到了精神的满足与滋养!
篇二: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我真的是太期待了。因为广播说道,元宵节活动有做汤圆,做灯笼,还有猜灯谜……
上完一上午的课,下午就开始了我们的元宵节活动。我心想:猜灯谜那可难不倒我,我可是猜谜高手呢。我和同学们冲到猜灯谜区,我找到一个灯谜,上面写着:自大加一点是什么字?我想了一下,先写了一个自字,再写一个大字,再加一个点。我灵机一动,啊!是臭味的“臭”字。我信心满满地把灯谜扯了下来,找老师对答案去了。果然对了,我真是个小机灵鬼,如果乘胜追击的的话,我的章盖也会越来越多,这样就可以换好多奖品了。
当我望见还有游戏玩的时候,我的眼睛直发光,去排了好作文人网Www.ZuoWenren.coM长好长的队伍,很快就到我了。这个游戏的名字叫,你演我猜。我找到了一个搭档,猜一个鸡飞狗跳的成语。我表演到:“喔喔喔,汪汪汪的叫着,一会儿飞,一会儿跳。”我的搭档马上猜到了是鸡飞狗跳,成功拿下了一个章。已经拿了两个章的我又看到了夹乒乓球这个游戏,我可是用筷子能手,怎么会输呢?哈哈,太好了,到我玩的时候真的没人能赢过我。因为赢一个同学就可以盖一个章,我拿到了六个盖章。
当我回到班上,看到了好多奖品。我准备拿起来看的时候,老师第一时间阻止了我,告诉我这是要印章兑换的。后来我兑换了四个陀螺泡泡和一个拉哨的玩具。
啊,真是一个开心快乐的元宵节啊!
篇三: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每当在无宵节吃汤圆时,我总是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在家乡元宵节包汤圆时的场景。
元宵节一早,我老家的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各个手提大包小包的礼物,脸上挂着微笑,屋子里很快人声鼎沸,笑声、谈话声响成一片。小朋友们在屋里屋外来回穿梭,追逐着、打闹着,大朋友们坐在长凳上,聊着家长里短的大事小事,老朋友们呢?他们正兴高彩烈的举着牌,打牌呢!再扭头望望其他人家家中的景象,也是一个样,在元宵这天,整个村子都热闹非凡。
中午,我们二十来人围着一张大圆桌,一边做汤圆一边谈天说地,聊得好不热闹。
我站在圆桌前,一手按住面盆,一手提起水壶,浇在盆中的面粉上,手不小心一抖,水倒多了,盆里一下变成了”白面湖”。我嘟起嘴,两颊鼓起,像极了一只生气的小河豚。我十分不甘心,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我一把抓过面粉袋,一股脑儿往里面倒,“噗——”顿时,面粉四起,我也像一只小花猫一样,脸上全是面粉,一整张桌子的人哄堂大笑,我难为情的对他们笑了笑,旁边的小姨则用满是面粉的手刮了一下我的鼻子,说:“麟丫头,你瞧瞧你,全身上下都是面粉,不知道得还以为你去面粉堆里滚了一圈呢!”我吐了吐舌,不好意思地擦了擦脸,结果脸更加花了,反而更加像一只大花猫了,奶奶见了赶忙端来一盆水,笑着说:”唉,你这孩子,还是老老实实帮我揉面去吧!我立刻抬起头,用亮晶晶的眼睛盯着奶奶,问到:”真的吗?”奶奶从围裙里掏出一块布,算是默认了,我马上就”蹬蹬蹬”跑过去,再一次加入”揉团子”大军中去……
夕阳西下,望着那一颗颗被夕阳照得雪亮得小汤圆,心中十分满足,它们,是家人团圆的象征,是家乡过元宵的代演人,也是我儿时一个个美好的回忆。
篇四: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在我的家乡固始县,民风民俗有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抓周”,婴儿的“洗三礼”等等,也有许多节日风俗。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这里的元宵节吧。(可别看哪里都过元宵节,我们这里的元宵节可有与众不同之处哟。)
正月十五,明月当空,无论是乡镇的人,还是县城里的人,都要举家前往我们这里最有名的三条老街——中山大街,迎宾路和蓼北路。因为那里的花灯总是种类最多,造型最为奇特,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往往都到这几处地方观灯。
瞧,不一会儿,街上就已经人山人海,走在路上更是摩肩接踵,热闹极了!路边的花灯也是各式各样:有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装有小铃,风吹时就叮叮咚咚的响。与我们平常玩的灯笼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灯,都是插蜡烛的。
不光有灯,还有一些小玩意儿:小手枪,小手表,珠链,耳环……各种东西琳琅满目。还有卖糖瓜儿的,卖糖葫芦的,卖汤圆儿的,他们都在大声的吆喝着自己的生意,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有的看不见热闹的孩子,索性坐在大人的肩膀上(固始话叫打麻肩),一会儿叫着要买这个,一会儿嚷着要买那个;一个孩子举着一驾大大的纸飞机灯笼跑来跑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还有一个小孩,正吹着我们这儿独有的一种用薄玻璃做的玩具——“琉璃卟咚”,吹的时候发出“卟咚”“卟咚”的声音,一旁的孩子,看得心也痒痒了,忍不住想买一个吹上一吹。
“咚咚锵”,“咚咚锵”,突然,街头广场传来了一阵锣鼓声,那边表演起了“花挑舞”。“花挑舞”也是我们这里最有代表性的民俗。看,一个个浓妆艳抹的阿姨走上来了,随着音乐一起,花篮就摆了起来,阿姨们也展现了自己婀娜的舞姿。表演结束后,人们异口同声的叫道“好!”,随后掌声雷动。
在街道的两旁,还有猜灯谜的活动。猜中者无不兴高采烈,满意而归。阵阵欢笑声,喝彩声,把元宵节观灯的活动推向高潮。
这就是我家乡的元宵节。如果你也有兴趣的话,欢迎到我们这儿来,一起闹元宵。
篇五: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每年元宵节,我们这里都会举办一次逛花灯活动。这是传统,年年如此,今年也不例外。
夜幕降临,我已经兴奋到了极点。放下碗筷,我拉着妈妈直奔广场而去。在路上,妈妈问道:“你知道元宵节的由来吗?”我头摇得像波浪鼓:“从小到大,我还真没有听说过呢。”妈妈开始给我讲述起元宵节的由来。
“传说,有一只神鸟在人间迷了路,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得知神鸟被射死后,顿时火冒三丈,说要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从人间放火。”妈妈看我担忧的样子问道,“你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吗?”我摇摇头。妈妈又告诉我,“有位心地善良的天帝之女听说此事,赶忙下到凡间告诉人们,有一位老人提议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挂上红灯笼,燃放爆竹。”“那这位老爷爷的方法奏效吗?”我不禁问出声。妈妈朝我点了点头,“到了那天,天兵向下看,看到人间一片火光,回去告诉天帝人间已经起火,人们这才逃过一劫。自此,每年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人们悬灯结彩,燃放鞭炮,也就有了现在的元宵节。”
我听得入了迷,直到妈妈拍了拍我,提醒我:“看前方,宝贝,我们到了。”我这才回过神来。远远望去,人山人海,热闹极了。我们挤进人群,看见四周飘舞着五颜六色的彩带,红的、黄的、蓝的、紫的……令人目不暇接。舞台上光芒四射,上空悬挂着一条鲜红的丝带,上面写着“红红火火迎新春,家家户户闹元宵”十四个金黄的大字,彩带两头各绣着一束美丽的鲜花,非常鲜艳。舞台上的一束束光芒照亮了整个星空,亮如白昼,天上几颗稀稀疏疏的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仿佛也在期待着演出开始。这里到处都是人的海洋,光的世界。
这时,只见舞台上的光束集中一处,主持人闪亮登场!他落落大方地走到舞台中央,全场安静了下来。随着全场的安静,主持人字正腔圆地宣布:“元宵节花灯晚会现在开始!”在一片欢呼声中,队伍缓缓向前移动,我和妈妈随着人群边走边欣赏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在比美,有的像金鱼一样畅游在池塘里,有的如莲花一样含苞待放,有的好似小顽童一样调皮可爱。在一些老店铺门前,挂着几百盏灯,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通通是牛角的,有的清一色是纱灯,有的都彩绘着民间故事,有的图案各试各样,令人眼花缭乱。花灯与人群交织在了一起,构成了一道热闹而独特的风景线。“哇!你看这个!太有创意了!”“那个好精致呀!”耳边不时传来一阵阵赞叹声,大家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共同欣赏着美丽的花灯。
再往前走,就到了猜灯谜的地方了。头顶上空挂着大大小小的灯笼,都垂着一张纸条,答对了上面的灯谜,就可以到相应区域领取一碗汤圆。妈妈拿上-张纸条,一边看一边念道:“文武双全不猜斌。”她左思右想,喃喃道:“这个谜底打一字,‘文’加上‘武’,除了‘斌’还有什么字呢?”我灵机一动,兴奋地喊:“我知道了,迷底是‘刘’,因为‘武’可以看作是‘刀’。‘文’加上‘刀’,不就是‘刘’吗?”我扯下纸条跑向相应地点,不一会儿,就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我同妈妈一同吃着软软糯糯、香甜可口的汤圆,心里别提有多么的开心了。
这是我们家乡的元宵节,让我心生欢喜,满满的都是幸福。我爱家乡的元宵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们家乡的元宵节有哪些风俗呢?
篇六: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也是由一种佛教礼仪节日发展成的盛大的民间节日,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体现,历史可谓是十分悠久。人们在当日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赏灯的,吃汤圆的,放烟花的,甚至还有踩高跷的,尽是“新花样”。大家可否记起宋代大诗人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原夜时,月与灯如昼。月上柳梢时,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也是道尽了诗人对元宵节深深的回忆和对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今年的元宵节一如既往的热闹非凡,当你漫步在繁华的东关街道上,正值皓月当空,街旁一派灯火辉煌之景,各式各样的花灯无奇不有,尽是围观之人。正所谓“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当日归家之后,忽萌发出拼花灯之冲动,便即刻大展伸手。
我先取出扁平的灯笼纸,小心取出一旁等待多时的铁丝,捏住铁丝两头,将其微微弯曲成弧状。下一步的拼插可是至关重要,若是稍有差错,则无法进行后续工作。我调整状态,屏住呼吸,双手捏住灯笼上下两端,将其猛一拉直,正欲插入铁丝,手上一松劲儿,那灯笼又调皮地变回原型。我集中精力,再次拉起灯笼,瞅准时机,对准灯笼中间的口,将铁丝一插到底,直至铁丝勾住下口后,把上半部分铁丝固定在上口的两个小洞中,整个灯笼刹时变得圆润而丰满。
我又翻箱倒柜地搜索出几节电池,将其安置于电灯之中,拿出丝带在灯侧捆上几圈,利落地打个结,收紧,完之系于灯中。“呼——”我长舒一口气,眼神中再无那种紧张之感,整个人似是放松了下来。最后让中国结挂在灯笼尾端,再将灯笼悬于屏风之上,走近来细细品味,独有一番元宵之意境。
此时,一轮明月带着月影,高悬于苍穹之上,掩映于晚云之中。透过窗帘,月影时而隐,时而现。
一心专注于做着花灯,可未曾注意到外婆已经走到我的身旁,她的手中提着一张写着灯谜的卡片,夏天没法长,冬天才种上。生而生的怪,根儿都朝上,我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这定是冬天的事物,“雪?”我脱口而出。
外婆道:“差一点,猜对了就能把灯谜拿走啦!”
我转念一想,这“根儿朝上”只有那……忽然灵光闪现,这不是冰棱吗?外婆欣然一笑:“对啦,这灯谜归你啦!”
猜谜高手真是非我莫属啊,于是将灯谜缀于灯笼下端,真可谓“锦上添花”。
踏出院门,蓦然抬头,仰望夜空,零落的星簇拥着孤傲的月。在这元宵佳节之际,家家户户围座桌前,吃着可口的汤圆,有的漫步于集市,有的赏着秀丽的花灯,有的在灯谜之下嬉戏打闹,可谁又曾想过那些奔波于工作中的外卖骑手;那些在医院中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那些在一线辛苦工作的警察叔叔……那些太多太多因工作的责任,无法在佳节与亲人团聚,同赏花灯的人们,他们将与亲人团聚的时光奉献给了社会,原来这世间岁月静好,是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我们要好好珍惜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让我们举杯邀明月,共庆家团圆!
花灯映着明月,明月照着花灯,独自徘徊于桥上,徘徊于夜色中。团圆之夜,景美,人更美!这些美好将永远荡漾在我心中……
篇七: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鲁欣妍
又是一年元宵节,微风吹拂着摇曳的刚抽出小枝的柳条。元宵到,春天的脚步自然也就近了。通常的元宵节,人们会迎着第一缕阳光起床,开始准备元宵节必需的物品。
约莫在下午六时许,人们都陆陆续续回到家中,孩子们穿着新衣,蹦蹦跳跳的在厨房外徘徊,等着美味的元宵出锅,而大人们则围坐在长辈旁,闲聊着家中趣事。
在我们这儿,基本在晚上七时左右便开始吃元宵节的团圆饭了,大家伙儿分成两桌,大人们一桌,孩子们一桌。等大家都吃的差不多了,最令人瞩目的菜品:元宵,便上桌了,孩子们还没等元宵稳稳地放上桌,便争先恐后地拿起碗筷争抢起来,各种碗筷碰撞在一起的声音倒也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
在以往的九、十点左右,家家户户肯定都已经在洗漱睡觉了。可今天与以往大不相同,只见大人们带着孩子驱车前往庙会,远远的望着,就已经能看到庙会那灯火通明的景象。慢慢前进,五颜六色的灯光将人们包在其中,好似置身于会发光的花海中。下了车,走进会场,一进门便是五彩斑斓的花灯,他们不但形状各异,就连颜色也都有很多不同,越往里走,花灯越多,数不清的花灯让人眼花缭乱,孩子们可欢喜了,小跑着逛庙会。
就算是到了后半夜,庙会里却还都是明亮亮的,人们大多都会等到凌晨才回去。
若是你在远方眺望这里,那你一定会感觉到这儿倒是很像一座不夜城……
篇八: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邹奕然
当我们还沉浸在春节欢天喜地的气氛里,元宵节又接踵而来。元宵节在我的老家青岛是一个倍受重视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猜灯谜、包汤圆、写福字、贴春联,是十分忙碌的一天。
为什么叫元宵节呢?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把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灯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每年元宵节,小区都会举办猜灯谜的活动,我为了大显身手,一早就拉着奶奶来到了活动现场。一进茶楼,就见里面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一个个灯谜被写在了红纸上,挂在如精灵般在空中跳舞的花灯上,漂亮极了。
只见一张红纸上写着:“三水压倒山”,我立即就猜了出来:“当”!这时,只见前面围了一堆人,我和奶奶过去一看,是一个灯谜:“72小时(打一字)”。只见人们有的嘴里念念有词,有的站着静静思考,还有的打开手机搜索答案,就是没一人能说出答案。这时,奶奶说了一句:“72小时不就是三天嘛,三天……”我顿时恍然大悟,喊道:“晶”!果然,我又猜中了。
这时,我看见姥爷在人群里奋笔疾书。过去一看,原来他在写福字。这个福字是楷体的,方方正正,很是漂亮。我一时兴起,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五福临门”。人群里传出一阵喝彩声。
看见奶奶正在包汤圆,我也想试试。奶奶对我说:“汤圆因为会让人联想到月亮,所以有着团圆、吉利的寓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包好一个汤圆也不容易,你要多加练习。”果真如奶奶所说,包汤圆可不容易,我忙活了大半天,结果馅儿放多了,溢了出来,造型也不好看,像一堆歪七扭八的饺子。我又总结了经验,将汤圆皮搓圆,捏成薄片,将圆滚滚的馅儿塞进汤圆皮里,收口、掐边、揉成球,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汤圆就做好了。品尝着自己的作品,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一股大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家乡的元宵节既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又是那么快乐,那么有趣,始终让我难以忘怀。
篇九: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郑慧琳
又是一年粽飘香,又是一年端午到。老妈今年要按照东北的习俗来教我们折纸葫芦,和柳枝、艾叶挂在一起来增加节日的气氛。
“可以做手工?”我和老妹随满腹狐疑,但还是三下五除二地准备好彩纸、胶水,就等老妈一声令下。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首先,我们各自选了一张自己喜欢的彩纸。跟着老妈比葫芦画瓢般先将彩纸边对边折好,再把折好的一边向相反的方向折,“注意要把两边折的大小有区别。”老妈边示范边指导着……
“这也是太简单了吧!对我来说就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我心想。
老妈仿佛洞察到了我的心思似的;“千万不要眼高手低哦!这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儿啊!折叠的时候一定要压平、压平、再平。”
我和老妹儿不厌其烦地用手腕儿一遍一遍地压着,接着就像折扇子那样正面折、压,反面折、压,每次都要把纸折好,压的平平的,折得越平均压得越紧,折出来的葫芦就越精致、越好看。每折一次就会押一次,手捏不动了就用拳头,拳头压不住了就用胳膊来按,就差用脚来踩了,等我们精疲力尽的时候,发现更难的好像还在后面等着呢!我和妹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张大长方形的彩纸,折成一个像小弹簧一样的东西。接下来需要像剥鸡蛋壳一样,把褶皱全都从中间分开,分开时注意,要边分边捏。分完你会发现成了一个许多字母“v”一样的图形。我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撕开,生怕一不小心用力过猛就把葫芦给撕坏了。妹妹哈哈大笑:“有这么小心的吗?不就是个纸葫芦嘛!坏还可以重新折呢。”“那又怎么样?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老妈很快就打断了我们俩的争吵。接着把“v”倒过来,再撕另一边,因为有了上次的经验,撕不动可以一点一点的撕,捏着根部撕,既撕得好又不易烂,真好!
“别太高兴,还没好呢!”老妈不屑一顾地白我一眼。拿起个折好的侧立起来向外一翻,就成了一个莲花样的葫芦。再反过来一抻一合就成了一个葫芦娃般的葫芦。“怎么这么真神奇?”妹妹两眼放光的问。
“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天挂纸葫芦呢?”“因为有一个民间传说呀!”妈妈笑着回答。“据说天神要降灾于这个小村庄,打算五月初五这天投毒药。可是村里有一个善良的小伙子,天神不愿让他受牵连。就让他在端午节这天,在门口挂上些纸葫芦,就可以躲过这些灾难。善良的小伙子不顾泄露天机的伤害,将此消息告诉了村民们。结果当天因为葫芦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近,嘴细肚大,易进不易出,有去毒的作用。所以当天那些纸葫芦把毒粉吸的干干净净,村民得救了。泄露天机的青年却变成了一尊石像,从此挂葫芦就流传了下来。好啦!咱们也来挂葫芦吧!”我回过神来用线穿进葫芦中间的小洞里,再用彩纸做葫芦的穗子,在把另一端栓在柳枝或艾条上,挂在门口和窗户上就大功告成了!妈妈还说;“葫芦的肚子里塞满艾叶和香料,也可以当做香囊使用,防治蚊虫叮咬。”
一阵微风吹过,葫芦随风摇摆。我仿佛闻到了几丝清香……
篇十: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张可寻
春节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了,在春节的尾声之际,就是元宵节。
元宵节,顾名思义就是吃元宵的节日,元宵还有一个名字叫“汤团”,我们家的汤团通常都是自己做的。
每逢元宵节,妈妈都会买一大堆糯米粉来做汤团,我自小就喜欢屁颠屁颠地跟在后头看妈妈做汤团,渐渐的也就会做了。
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做汤圆的情形,不禁觉得好笑。
我一手拿着面团,一手呈“U”形,一深一浅地把面团抠出碗状,但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面团,竟被妈妈加多了水,又因用力过猛导致双手沾满了面糊。要知道我可是最讨厌这种似黏非黏,但能沾满双手的东西了,便自然地甩着双手,希望能把它们扔回面盆里,可是却越粘越牢。
正在绝望之时,妈妈走过来,抓起一把面粉往我手上撒,我两眼茫然的望着她,十分不解,但更多的是惊奇,“这难道不会使我的手更黏”我想。甚至都没注意到,我把话说出了声响,引起了妈妈的注意。
“等着瞧吧!”妈妈神秘兮兮地一笑,我的心简直跳到了嗓子眼,一秒间一个天真的想法闪过——我的手就此分不开了。
不知是因为我当时的天真烂漫,我竟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在这一瞬间闪过的念头在我的心里逐渐被放大,被认可,同时被放大的还有我的恐惧和焦急。
“好了!”我竟不敢相信我的耳朵,半信半疑。当然这,真的发生了。
松开后我本能地,用被问号充满了的目光投向妈妈,她笑了,却没有回答我。
好奇和兴趣促使着我接着包下去。不一会儿就有了满满一盘,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家伙亭亭地立在盆中。
“上锅!”我兴奋的大喊,此时的窗外已染上了点点红晕,已至黄昏。
当他们再一次出锅时,太阳已经躲到青山之后了。
咬一口,一股暖意袭来软软的,Q弹的面团配上肉,如丝绒般顺滑,淌入口中。
这香甜的味道,岂不就是劳动的味道,家的味道,不是幸福的味道么?
篇十一: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在我老家,元宵节主要有: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和我最喜欢的舞龙灯等传统民俗活动。
这天大家早早就吃完早饭,来到村里的小学操场,村干部们早就准备好了灯谜,篮球,套圈……等游戏。灯谜都写在红色的纸条上,粘在一根根长长的绳子上,有序的牵在操场的树上,如果把灯谜猜对,还可以得到两颗糖果当奖励。篮球的话只要把篮球投中就可以得到奖品哦。套圈呢要把手里的圈丢到你想要的物品上就可以了,丢中了就可以带走了,如果没有丢中的话也没有关系的,会有鼓励奖(糖果)带走,然后在重新去排队再来一次就可以啦。玩一圈下来很快就到吃午饭时间,一般午饭大家都是随便吃点,休息休息准备晚上的大餐。
休息好了,我们就开始做元宵了。把元宵粉加上水搅拌好,当皮,再把芝麻,花生,肉(因为我和我妹爱吃肉,所以奶奶就会特意切出一些肉沫)等加油搅拌好,当馅,材料就准备好了。之后再把皮搓成球后压成圆片再把馅料放进去,一团就好了。
吃过晚饭,一天当中最精彩的节目就要开始了!我们就准备好接龙灯罗!家里的长辈会早早的准备好一红包,等他们上门。还有一些兴备的人会跟着龙灯一起走(当然啦,我也是其中的一员),还有一些胆大的人时不时的点着小爆竹在他们周围扔过去,那场面既热闹又“混乱”。
等他们走完一圈回到起点时我们就开始放烟花了,灿烂的烟花炸满天空,好看极了。
放完烟花我们也被妈妈叫着回家去睡觉了,那时我们的嘴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篇十二: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方的风俗自然是不一样的,就比如说我故乡过元宵的风俗。
早晨,我妈一把拉起还正在被窝里做好梦的我,大声对我说:“快点洗脸刷牙,然后来吃汤圆。”我又慢吞吞地躺回被窝里,冲妈妈挥了挥手,说道:“你这么早叫我起来吃汤圆干嘛?我还要再睡会儿呢!”妈妈一听到我的话,立刻从普通说话声转变为狮子吼:“快给我起床吃汤圆,今天可是元宵节。”我被妈妈的吼叫声弄得耳朵生疼,只好不情不愿地从被窝里爬起来吃汤圆。听说吃了汤圆,一年里就会平平安安,一帆风顺。
汤圆一吃好,我就赶紧下楼去看人家舞龙灯。我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舞了,最前面的那个龙头的眼睛炯炯有神,十分威风,舞龙头的那四个年轻人也舞的很好,步伐整齐一致,一看就知道是经过无数次刻苦训练的结果。扛灯的是一个个壮实的年轻人,他们也紧跟着节奏随着“咚咚咚”的声响,时而快跑时而慢走,时而又发出一声吼叫,十几个年轻人的声音凝聚在一起,气势如虹,而这条威风凛凛的龙一会儿腾空驾云,上下翻滚,犹如蛟龙出海,蔚为壮观。渐渐地,夜晚来临了。
在我的故乡,元宵节的夜晚可是花灯们的主场。一盏盏美丽的花灯亮了起来,有锦鲤样的,也有荷花、梅花等自然景物样的,还有画着《西游记》等名著里的故事情节的,一盏盏各色各样的花灯使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看到了这个,另一个便飞上天去,看到了那个,又有一个悠悠地飘向远方。
元宵节就这样,随着花灯离开了,年也就随着元宵节的结束而结束了,我们也迎来了新的一年。
篇十三: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说到元宵节里的汤圆,谁口中不是立刻有一种甜甜糯糯的感觉。“把糯米粉赶成面团,再包裹上那浓浓香醇的芝麻酱……”啊,想一想都快垂涎三尺了。
众所周知,在元宵节吃汤圆或者元宵表示团团圆圆的意思,并且和家人一起包最能突出团团圆圆,而且汤圆非常的美味可口,谁不喜欢呢?
“开始做吧!”妈妈终于说开始做了。
我看着妈妈正在做汤圆:先用糯米粉包裹自己的双手,再把糯米粉放在碗中,加入热水,慢慢的搅和儿,至成型。接下来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调芝麻酱,因为调制时会飘一阵子芝麻的香味,那气味可香醇了,有一股现磨芝麻的馨香,而且仿佛自己就在磨芝麻;看见妈妈熟练地把一大坨和好的糯米团,一次一次分成几块几块的小团,每一个都是那么的均匀,我看见妈妈拿擀面杖轻轻把一小块糯米团擀开,用勺子舀一大勺的芝麻糊进去,只见妈妈手一合一滚,一个圆润的汤圆就做好了。
看着那外表光滑白胖胖的汤圆“哇!我要吃,我好饿~”我咽了咽口水,妈妈点了点头,知道了我的意思。
她把锅里放满了水,用火烧着。我看这水里那白色的泡泡,我就知道水肯定被煮的头晕目眩了,那热腾腾的水蒸气打在脸上可舒服了,又热又绵,我看着菜板上摆的整整齐齐的汤圆,仿佛我已经吃到嘴里了,它刚进嘴就爆汁,那浓浓的芝麻酱香打开了我的味蕾,又甜又糯,堪称天上无地上有的传统美食。
啊!妈妈终于把汤圆下下去了,我看着汤圆们紧紧的挨在一起,你拥我挤,本该沉暗的汤圆变得晶莹剔透,透的都好像能看见芝麻馅儿了。用锅勺轻轻一搅,仿佛嫩的一碰就破了,汤圆一个比一个激动,纷纷都脱下了外衣,本该清澈的汤汁,变成了浑浊的污水一样。当看着它们一个一个都浮了起来,一个好消息告诉你,可以开动了!
坐在饭桌前和家人团团圆圆的在一起,享用这份美食,一定别有风味!
篇十四: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每每嗅到香火的气味,每每听见鞭炮的巨响,每每看见龙的图腾,我总会想到夜明之下烟雾缭绕的香火龙。
我们家乡春节中最热闹的一个节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村里要舞香火龙,可有意思了。
早上起来,我仿佛就闻到了香火的气味。大人们紧张地准备着,小孩子们急切地盼望着夜晚早点来到。
终于,夜幕降临了,整个村镇霎时陷入了安静,所有人都在祠堂中祭奠先祖,巨大的由香火插编而成的龙体在广场上等待着腾云驾雾。
祭祖仪式结束后,突然,在一片片响彻云霄的鞭炮声中,香火龙正式登场。人们把香火龙、双鱼、双狮等引龙全部点燃,巨龙在香火缭绕中若隐若现,龙体在夜幕中火光四射、熠熠生辉,一瞬间竟好似真龙腾飞一般。
舞龙会队长一声令下,双鱼、双狮等引龙先一步前进,接着引龙舞者用香火插编成的“火绣球”在前面逗引着,美丽的“火绣球”在炮声中上下摇摆跳动如小精灵般,全身红光闪闪的香火龙在村镇里的大晒坪上来回穿梭,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围着龙身跑着,跳着。百来个青年舞着香火龙游走于“瑞霭祥云”中,或翻滚、或跳跃、或喷火、或吞食,香火龙似乎变成了真龙在烟雾中腾云驾雾。整个村、镇火光冲天,热闹非凡,似乎也预示着来年的日子风调雨顺、红红火火,如龙腾飞。
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地方发大水,一位智者提议把稻草、麦杆、竹子等插编成龙,在发大水的地方燃烧,之后大水就真的退了,从那之后,人们认为这个法子很灵验,便纷纷奔走相告,之后每遇大水,便出此一招,后来渐渐演变成今天元宵节舞香火龙的习俗。
香火龙在人们的欢呼雀跃中渐渐地被燃尽了,可它那壮观的场面,恢弘的气势已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成为难忘的回忆……
篇十五:家乡的风俗一一元宵节作文
陈锘熹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汕头市的一个小乡村,那里虽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尤其是家乡的元宵节走会活动,更是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据村里的老人说,每到元宵,天上的神仙会下凡,为凡人送福气、送运气,所以我们这儿的走会活动也称“营老爷”。因为每隔四年才举办一次,所以全村人都会准时参加,非常看重。还有五里八乡来看热闹的,人潮把大街小巷捂得严严实实,那场面蔚为壮观。
为了这个活动,在腊月的初旬,村民们便开始张罗着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悬挂街旁渲染气氛。
眨眼间,到了正月十五。天刚泛起一丝亮光,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小贩们也凑热闹摆摊营业——有卖小吃的,有卖玩具的,有卖日杂品的,小孩儿则在人缝里穿梭嬉戏……
八点整,走会活动便正式开始了。各排大鼓聚在一块,鼓手们个个精神抖擞;再往后是表演队,队员们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煞是好看。随着一声哨子响,鞭炮、锣鼓齐鸣,响彻云霄,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锣鼓所到之处,都会有群众前来观看英歌舞,没有加入游神队伍的,大都尾随而行,自动组成一个方阵,欢笑着一路走去,不图看精彩的节目,只图热闹欢腾。
游神完毕后,大家各回各家。孩子们匆匆饭毕,便飞奔到广场上疯玩。大人们也不闲着,把家中打扫得一尘不染,又张罗着在前庭后院挂上一个又一个小灯笼。
夜幕降临,人们纷纷到街上赏花灯。那一盏盏精致的花灯,在夜景的衬托下,格外璀璨,照亮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不知是哪些人家在放烟花,看哪,朵朵绚丽的花儿在空中绽放,交相辉映,真是美不胜收!
我爱家乡的元宵节,那独特的“营老爷”活动,承载着村民们的美好愿望,愿这太平盛世,年年岁岁,长长久久!
本文链接:https://www.jianhua.org/xiaoxuezuowen/18386.html
文档为doc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