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志》是昔时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自眼见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载。下面是小编为各人整理网络的 历史影片《拉贝日志》观后感作文1000字,接待各人阅读!
历史影片《拉贝日志》观后感作文1000字
前一阵子,看了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子,有《拉贝日志》《南京1937》、《南京!南京!》。寓目完之后,我的心情沉痛无比,简直难以表达,甚至不想写什么。可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以为自己有须要去体会感受其时的情况,以及写叙一点工具。南京,这个被历史永恒地记着的都会在1937年是怎样残留下来的。25万,25万人被拉贝和国际宁静区委员会救下来的人,他们现在还 有几多子孙?25万这个数字不是杜撰的,它不仅见于国际宁静区的文件,也见于其时日本官方的文件。
影象似乎停留在1937年,《拉贝日志》这部片子显得短暂而漫长。短暂,是由于我们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浓缩成了一百二十四分钟的剧片;漫长,是由于它被中国人民永远地记着这一刻。这一刻的呼唤,这一刻的拯救,这一刻的屠杀,似乎都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痛根。银幕上,一张张稚子、年轻、苍老的充满盼望的眼睛,划过我们的眼前。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在旁边做一名历史的见证者和旁观者。今天南京能够自满屹立在中国,我更想对拉贝,威尔逊,魏特琳,罗森以及为拯救南京人民的人真诚地说声谢谢……不管他们是以何等的身份、何等的目的泛起在中国,事实上他们拯救了南京人民,更拯救了整其中国人民的心。只管拉贝的纳粹身份是让我千般厌恶,但他做了许多的善事。为了感谢我会暂时遗忘这个厌恶,可是我忘不了被有组织屠杀的犹太人的尸骸,忘不了奥斯维辛酷寒的烟囱。我想,若是其时拉贝在德国,可能也会去救那些犹太人的,这点我坚信不疑。由于他的人格和知己一直都深深地植根在心中,他明确南京屠杀将会造成怎样的结果,也知道轻言放弃,抹杀的是全中国人民的心灵,将会把整个天下沉入漆黑之中。我想,稍微有些知己的人都不会作壁上观。可是,大日本帝国纳猝者却疯狂的侵占和侵略中国,毫无人性可言。
《拉贝日志》中,之前总以为影戏中的拉贝这个角色似乎特殊偏重,感受有点英雄人物的传记,纪录着南京昔时的拉贝以及国际宁静区的英雄事迹。可是,今天我以为作为一名纳猝者掉臂自己的安危的英雄人物拯救了25万南京人民,我是很是感动的,并感应以这种突出的体现方式去形貌一个英雄绝不突兀。在故事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是好莱坞式常用的体现方式。它塑造出种种各样的英雄人物,以是,我们看到的一位伫立在中国的英雄人物,他并不是万能的,他也有懦弱、逃避等人性弱点的拉贝。眼见夫人在逃离南京时,船只被炸毁;获得了大部门人的认同,被国际宁静区治理委员会举手选为主席;固然,也有差别意的,与医生威尔逊之间的口舌之争等等……一幕幕欢快、诙谐的场景,不停地缓和影片极重气氛。当各国大使和媒体就要搭船回到南京的前幕,拉贝领导同伴们临危不惧站在日军的炮弹前,掩护活下来的南京人民。这无畏的重要的刻今后坚定不移地树立了拉贝的英雄职位。
《拉贝日志》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它只是一部有关纪念的影戏,纪念在南京被屠杀的人民。可是,我以为它最主要的使命是唤起更多的中国人民的醒悟,以及天下人民“以和为贵”是你我的生活之道的原理;同时,纪念那些曾经在艰难时刻资助过我们的人,谢谢他们为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现在,日本右翼势力仍然勉力否认事实;可是,事实胜于雄辩,它真真实实地存在我们的历史纪录中。不管今天他们是否认可与否,我们永远都不会遗忘1937年,永远不会遗忘曾经在危难时期拯救过我们的人。
拉贝日志影戏观后感
拉贝日志,是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眼见南京大屠杀所作的记载。从(1937.9-- -1938.2)拉贝日志是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史料。拉贝是南京宁静区的提倡人之一,并担任委员会主席职务。他是得过纳粹党南京小组署理,并使用这一身份施展别人难以替换的作用。拉贝其时的运动区域主要是在宁静区内,因此《拉贝日志》不行能对南京大屠杀的全历程做出完整的形貌。拉贝日志具有主要的史料价值。
素有德国奥斯卡之称的“劳拉奖”前些日子在柏林举行,这个今年举行到第59届的德国影戏大奖,将声誉给予了一部中、德、法合拍片,《拉贝日志》一口吻夺得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服装设计及最佳美术共4个奖项。
德国人有喜欢《拉贝日志》的富足理由,用最质朴的看法看,它塑造的是一个在战争时代救下20多万中国人的英雄,在宁静年月,任何一个国家都市为拥有这样一位有知己的公民而自豪。拉贝的故事泛起在银幕上,有助于提升德国人的形象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比这更主要的是,《拉贝日志》借一个被遗忘的人物,带出了一段被湮灭的历史惨剧。
它给不知南京大屠杀的外洋观众带去的是震撼,我也希望中国能清除优异的影片来反映南京大屠杀,并使外洋的观众也相识这段历史,犹太人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影片带给中国观众的除了刺痛之外,还 有一个不得不面临的命题,那就是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个突然被推到眼前的拉贝。影竣事后曾自问,抗战胜利后政府或民间是否给他回报。幸而中国战后的南京市长曾组织市民募捐,将几万美金送往德国资助拉贝――这种资助与拉贝曾掩护20多万中国生命相比即微不足道,又具有深沉的分量。在此,也对那些国际友人表现谢谢。
网上的许多谈论都品评拉贝日志,以为拉贝日志没能很好的反映南京大屠杀事实。影片把日军的暴行和拉贝的善举是穿插柔和在一起的,剧中张静初的戏份还 是比力生硬的。拉贝日志这部影戏简直有许多不太合适的或者不太合理的地方,但对一部一片也不能苛求,拉贝日志自己就是有局限性的载体,不行能很周全的反映史实。小我私家以为,《拉贝日志》要比《南京南京》好一些。
拉贝日志观后感500字
《拉贝日志》乐成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遗忘的历史。影戏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顽强慈祥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乐成描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现在,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凉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光并没有使中国人民遗忘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只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已往的回忆,一个凄惨的教训。可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假话。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会见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天下谢罪,以是德国现在获得了天下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我的罪行举行无耻的狡辩,我信赖他们终将获得应有的处罚。
《拉贝日志》透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确一个原理。那就是“落伍就要挨打”的稳定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以是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由于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伍,导致我们早先在他们的暴行眼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再起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天下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盛,我们另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让我们深深思念拉贝先生,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类的英雄,是人性主义的良好代表。
原罪――观《拉贝日志》有感
战争,是霸权者的欲望与贪心;战争,是野心者的冷漠与残忍;战争,是弄权者的自私与无情。膨胀的野心将宁静与人性掩埋的彻彻底底。
殒命?愤恨?无辜的生命的呐喊,襁褓中幼婴的啼哭,家园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这就是战争。也许岁月能抹去那些断壁残垣,可是历史和人们终将铭刻那段血雨腥风的悲苦时期。岂论是战火纷飞的昨天照旧看似海不扬波的今天,战争都依然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活。
有人说战争是为了让未来越发统一,可是有谁真正的看清过战争背后的价格呢?杀戮,无休止的杀戮,用鲜血洗涤鲜血,用罪过掩饰更大的罪过。宁静成了最大的笑话,人性被抹杀的干洁净净。那些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身躯,那一双双盼望安宁的眼睛,那一声声绝望的呐喊却被酷寒的炮火炸得破坏。从二战到日本侵华战争,从伊朗战争到最近的叙利亚战争,哪一次不是陪同着哭泣和鲜血呢?人们盼望的宁静被一次又一次的战争撕毁,道德和人性被膨胀的欲望鞭笞得体无完肤。
饶恕,是战争中最大的知己。
每一次战争由于野心而最先,酷寒的炮火,悲悼的哭号,没有知己的征服带来的将会是更多的愤恨。近百年前的战争伸张至今,没有了烽烟可是依然着针锋相对,笑容的背后隐藏的却是一颗不够仁慈的心。
原罪,是人们对已往罪过的着迷。
战争留下的阴影是人们心底一场永远的噩梦,无法遗忘,时时刻刻用罪过折磨着自己。着迷于伤心和愤恨中不行自拔,直到有一天心田的防线轰然崩塌。
悲悯,是对每一个优美生命的尊重。
宁静是每一颗心怀悲悯之心的人构建的伊甸园,鲜花和笑语会冲淡所有的罪过和野心,原罪获得了原谅和饶恕,有爱的心成为了人们的知己,也希望遥远的明天永远像今天一样宁静安宁。
观《拉贝日志》有感1000字作文
《拉贝日志》是昔时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自眼见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载。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降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天下还给人,把人送还自己”这一人性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灵魂。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宁静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举行了怒不可遏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玄色的恐怖大海。拉贝使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卖力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宁静区内,他和他向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志》。
这部日志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很是详细、详尽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算宁静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遗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黎民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蹂躏,体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生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很是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间,约莫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瞥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约莫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此外要领弄死的黎民。”这些显着的数据展现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行消逝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志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行消逝的,而作为一小我私家要真实,真诚的去诠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老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生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罹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誊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险些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门,但他从来没有以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临拉贝故宅,我们好像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极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恼怒心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本文链接:https://www.jianhua.org/zuowensucai/75777.html







文档为doc格式